新生兒常見皮膚症狀與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與照顧方式

新生兒常見皮膚症狀與護理指南解析

新生兒常見皮膚症狀與處理方式

1. 胎脂(Vernix caseosa)

胎脂是一種白色或淡黃色的油脂狀物質,覆蓋在新生兒皮膚上,主要功能包括:

  • 保護皮膚:防止羊水對皮膚的刺激
  • 保濕作用:減少水分流失,保持皮膚滋潤
  • 抗菌功能:降低細菌感染風險

📌 處理方式
胎脂通常會在出生後幾天內自然脫落,不需要特別清潔或擦拭,以免破壞皮膚的天然屏障。

 

2. 新生兒脫皮(生理性脫屑)

許多新生兒在出生後數天會出現皮膚脫屑,尤其是手掌與腳底,這是皮膚適應外界環境的正常過程。

📌 處理方式

  • 使用溫和的嬰兒乳液或天然油(如椰子油)保持滋潤
  • 避免頻繁清洗或使用強效清潔劑

注意:若皮膚脫屑伴隨紅腫或發炎,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,應諮詢醫師。

 

3. 新生兒毒性紅斑(Erythema toxicum neonatorum)

這是一種短暫性皮膚反應,通常發生於出生後2至5天內,特徵為: ✔ 紅色斑點
白色或黃色的小丘疹

📌 處理方式

  • 屬於正常生理現象,1週內會自行消退,無需特殊治療。
  • 避免塗抹刺激性藥物或乳液。

 

4. 新生兒痤瘡(Neonatal acne)

約20%的新生兒會在出生後數週內,在額頭、鼻子、臉頰出現類似青春痘的紅色丘疹或白頭粉刺,主要與母體激素影響有關。

📌 處理方式

  • 保持臉部清潔,可使用溫水輕柔清洗
  • 避免使用油膩護膚品或成人痘痘藥物
  • 症狀通常在數週至數月內自然消退

注意:若寶寶的皮膚發紅、發炎或流膿,應就醫排除感染可能性。

 

脂漏性皮膚炎(Seborrheic Dermatitis)

脂漏性皮膚炎,又稱乳痂,是一種非感染性的皮膚炎症,常見於:

  • 頭皮(出現黃白色油膩結痂)
  • 眉毛、耳朵後方、鼻翼周圍
  • 腋窩與腹股溝(較少見)

脂漏性皮膚炎的可能原因

🔹 皮脂分泌過多:新生兒受到母體荷爾蒙影響,使得皮脂腺較為活躍
🔹 微生物增生:當皮脂腺分泌特別旺盛時,會使皮膚上的酵母菌(如馬拉色菌(Malassezia),又稱皮屑芽孢菌(Pityrosporum)),過度繁殖並誘發輕微發炎
🔹 遺傳與免疫因素:有些寶寶可能因遺傳而較易發生脂漏性皮膚炎

脂漏性皮膚炎的常見症狀

頭皮或眉毛部位出現黃色、白色油膩狀結痂
輕微皮膚發紅,但通常不會引起癢感
偶爾伴隨輕微掉髮(但會重新生長)

  前往商場購物  

 

📌 脂漏性皮膚炎日常護理建議

溫和清潔

✔ 使用嬰兒洗髮精,每天或每隔一天清洗頭皮
洗髮前可用嬰兒油按摩患部,幫助軟化結痂,再用細齒嬰兒梳輕輕梳除

保持皮膚乾爽

洗頭後徹底擦乾頭皮,避免過度潮濕

選擇低刺激性護膚品

✔ 可使用不含香料、低敏的保濕產品
✔ 避免含酒精或強烈化學成分的護膚品

飲食與環境影響

✔ 若母乳餵養,媽媽可調整飲食,避免過多油脂或可能誘發過敏的食物(如奶製品、堅果)
維持家中環境清潔,減少灰塵、過敏原刺激

 

何時該帶寶寶就醫?

以下情況可能需要醫師評估:

✔ 皮膚出現紅腫、滲液或化膿,可能代表感染
脂漏性皮膚炎持續超過6個月且無改善跡象
✔ 寶寶表現出明顯不適,如搔癢、煩躁
✔ 皮膚問題擴展到腹股溝、腋下或其他區域

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真菌藥膏或低劑量類固醇藥膏,但不建議自行使用藥物。

 

📌 總結

新生兒的皮膚問題大多屬於正常現象,家長只需適當護理,症狀通常會在幾個月內自行消退。

如有異常,建議諮詢專業醫師,以確保寶寶皮膚健康。

 

 

 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