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血壓怎麼辦?低血壓症狀、原因與改善方法全解析

低血壓怎麼辦?低血壓症狀、原因與改善方法全解析

你是否經常感到 頭暈、眼前發黑或心悸

別以為血壓低就一定比較健康,其實 低血壓同樣可能帶來危險

在討論心血管健康時,大家常把重點放在 高血壓,因為它與中風、心臟病、腎臟病高度相關。

但其實,低血壓同樣值得重視。

許多人誤以為血壓越低越好,事實上,過低的血壓可能造成 頭暈、昏厥、器官缺血,甚至危及生命。

 

什麼是低血壓?

 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及臨床常用標準:

  • 收縮壓 < 90 mmHg
  • 舒張壓 < 60 mmHg

 

即屬於 低血壓

有些人(尤其是年輕人、體型較瘦者)雖然血壓偏低,但沒有不適症狀,屬於「生理性低血壓」,不一定是疾病。
若經常出現 頭暈、心悸、眼前發黑,就需要進一步檢查。

 

 

低血壓常見原因

  • 脫水大量出汗、腹瀉、嘔吐,導致血容量不足。

  • 內分泌或代謝問題:如甲狀腺功能低下、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。

  • 藥物副作用:降壓藥、利尿劑、抗憂鬱藥物。

  • 嚴重感染或敗血症:血管擴張,血壓急降。

  • 姿勢性低血壓:起身過快或長期臥床後站立。

  • 營養不良:缺乏營養素影響心臟與血管功能。

 

 

低血壓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關聯

甲狀腺功能低下 會降低基礎代謝,減少心臟輸出量與腎臟血流,進而導致低血壓。

常見症狀

  • 疲勞、畏寒
  • 皮膚乾燥
  • 記憶力減退
  • 體重增加、浮腫

診斷與治療

  • 檢查:抽血檢測 TSH、fT4
  • 治療:長期口服甲狀腺素補充
 

 

低血壓症狀與危險性

常見症狀

  • 頭暈、眼前發黑
  • 心悸、胸悶
  • 噁心、出冷汗
  • 注意力不集中
  • 昏厥、跌倒

潛在風險

  • 跌倒骨折:銀髮族最常見
  • 腦部缺血:可能增加中風風險
  • 心臟供血不足:引發心絞痛、心肌梗塞
  • 休克:血壓急降,危及生命
 

低血壓的症狀

高風險族群:誰需要特別注意低血壓?

  • 銀髮族、體重過輕者
  • 服用降壓藥或利尿劑的人
  • 有心臟病、糖尿病或內分泌疾病者
  • 曾因低血壓暈倒過的人
 

 

日常保健與改善方法

  • 少量多餐避免餐後血壓驟降。

  •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防止脫水。

  • 起身緩慢避免姿勢性低血壓。

  • 適度增加鹽分(需醫師建議)。

  • 穿彈性襪幫助血液回流。

  • 規律運動提升心血管功能。

 

 

什麼時候要看醫生?

建議就醫的情況:

  • 血壓長期低於 90/60 mmHg 且伴隨不適
  • 突然嚴重頭暈、視力模糊、昏厥
  • 使用藥物後出現低血壓
  • 伴隨胸痛、呼吸困難 → 需立即送醫
 

〈延伸閱讀 :代謝與胰島素阻抗:如何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改善健康? 〉

〈延伸閱讀 :營養師推薦的血糖機挑選小撇步?使用步驟與注意事項指南【附教學影片】 〉

 

常見問題 FAQ

Q1:低血壓比高血壓好嗎?
不一定。高血壓危害大,但低血壓若嚴重也可能造成昏厥、器官缺血。

Q2:低血壓需要治療嗎?
若沒有症狀,多數生理性低血壓不需要特別治療。但若影響生活或伴隨疾病,就需要治療。

Q3:低血壓怎麼改善?
多喝水、少量多餐、起身慢、規律運動,必要時依照醫師建議調整用藥或補充營養。

Q4:血壓多少算危險?
收縮壓低於 90 mmHg 或舒張壓低於 60 mmHg,且伴隨暈眩、昏厥,需盡快就醫。

 

結論:低血壓不是「健康保證」

雖然高血壓是「沉默殺手」,但 低血壓也可能帶來嚴重風險
若經常感到頭暈、眼前發黑、甚至昏厥,應及早就醫,找出原因並改善,才能真正守護心血管與全身健康。

加入官方LINE好友帳號

作者營養師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