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肌要趁早!預防肌少症,運動與營養是關鍵

什麼是肌少症?為什麼要重視肌肉保養?
肌少症(Sarcopenia)是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量與肌力逐漸流失的現象。
常見於中老年人,但也可能出現在久坐、缺乏運動的族群。
肌肉量減少不僅會造成體力下降,還會增加跌倒、骨折與失能的風險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
想維持行動力與健康老化,從現在開始「養肌」就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。
肌少症自我測試:4招動作檢查肌力是否退化
4個動作就能簡單觀察肌力狀況:
- 擰毛巾測試:洗臉或擦手時擰不乾毛巾 → 代表握力可能下降。
- 開寶特瓶測試:開瓶蓋需用力或請人幫忙 → 顯示手部肌力不足。
- 提重物測試:提2000ml水覺得吃力或手抖 → 上肢肌力減弱。
- 上下樓梯測試:需扶手、走幾階就喘 → 大腿股四頭肌可能退化。
若多項測試結果都吃力,就該進一步評估是否有肌少症風險。
肌少症診斷三大指標:
1. 肌力測量(握力測試)
- 男性 < 28 公斤
- 女性 < 18 公斤
代表肌力不足。
2. 肌肉量測量
常見工具:
- DXA 雙能量X光吸收儀:測骨質密度、脂肪與肌肉量。
→ 男性 < 7.0 kg/m²、女性 < 5.4 kg/m² - BIA 生物電阻分析儀:常用於健檢與體組成分析。
→ 男性 < 7.0 kg/m²、女性 < 5.7 kg/m²
3. 身體功能測試
- 起立測試:連續起坐5次 ≥ 12秒 → 肌力偏弱。
- 走路速度:4公尺超過5秒 → 行動力下降。
- 單腳站立:不足5秒易搖晃 → 平衡力不足。
為什麼蛋白質攝取對肌少症這麼重要?
肌肉由蛋白質構成,若攝取不足會導致修復與合成能力下降。
日常攝取建議:
- 一般成人:每公斤體重 1.0–1.2 公克蛋白質
- 高齡者或運動族群:1.2–1.5 公克
優質蛋白質來源:
魚、肉、蛋、奶、黃豆製品。
若食慾下降,也可透過乳清蛋白或營養補充飲品補足。
為什麼光吃蛋白質還不夠?運動才是關鍵!
只補蛋白質但不運動,肌肉仍會流失。
研究指出,阻力運動能刺激肌肉蛋白質合成,讓攝取的營養更有效利用。
三種強化肌肉的運動類型
-
阻力訓練:舉啞鈴、彈力帶、深蹲、伏地挺身。
-
平衡訓練:太極、瑜伽、核心穩定動作。
-
有氧運動:快走、游泳、騎腳踏車。
✅ 建議:每週2–3次阻力訓練 + 規律有氧運動。
肌少症與骨質疏鬆、關節退化的關聯
肌肉不僅是力量來源,更是骨骼與關節的保護層。
肌少症如何加速關節退化?
- 肌肉萎縮 → 關節失去支撐
- 肌力不足 → 姿勢不穩易受傷
- 運動量下降 → 關節僵硬退化更快
與骨質疏鬆的惡性循環
- 肌肉流失 → 骨骼生成刺激減少
- 肌力下降 → 跌倒風險上升
- 骨折 → 行動受限 → 肌肉進一步流失
這種「肌少症+骨鬆」組合被稱為 肌骨症候群(Osteosarcopenia),需積極預防。
預防肌少症的黃金守則
- 均衡飲食:補足蛋白質與維生素D。
- 規律運動:建立阻力訓練習慣。
- 避免久坐:每天保持活動量。
- 定期健檢:透過BIA或DXA追蹤肌肉變化。
〈 延伸閱讀 : 鈣片的選擇、怎麼吃、注意事項及不同種類的比較 〉
常見問題 Q&A:
Q1:什麼是肌少症?為什麼會發生?
A: 肌少症(Sarcopenia)是一種因年齡增長、活動量下降或營養不足,造成「肌肉量與肌力逐漸流失」的症候群。
主要風險因子包括:年齡老化、長期久坐、慢性疾病、蛋白質攝取不足等。隨著肌肉減少,跌倒、骨折和失能風險都會升高。
Q2:肌少症有哪些早期警訊?
A: 肌少症早期常見徵兆包括:
- 擰不乾毛巾、開瓶蓋困難
- 提重物手抖或吃力
- 上下樓梯需要扶手
- 走路速度變慢
- 單腳站不穩
這些小細節就是警訊,越早發現越能介入預防!
Q3:肌少症只發生在老人身上嗎?
A: 不一定!雖然肌少症多見於 60 歲以上族群,但現代人長期久坐、不運動,也可能在中壯年(40 歲後)就開始流失肌肉。
尤其女性停經後荷爾蒙變化,也會加速肌肉與骨質流失。
Q4: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?
A: 目前研究最有效的方式是「蛋白質補充 + 阻力運動」雙管齊下。
- 每天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(魚、肉、蛋、奶、黃豆製品)
- 每週至少 2~3 次重量或阻力訓練
- 日常生活多活動,避免久坐
Q5:只補充蛋白質、不運動,有用嗎?
A: 沒那麼簡單。只有吃蛋白質,卻沒有運動刺激,肌肉仍會繼續流失。
運動能啟動「肌肉蛋白合成」機制,讓蛋白質被有效利用。不運動就像買了材料卻沒蓋房子一樣,白費功夫。
Q6:肌少症會不會變成骨質疏鬆?
A: 兩者之間密切相關。肌肉收縮能刺激骨骼生長,肌肉量減少時,骨骼也會跟著退化。
肌少症會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,若同時有骨質疏鬆,會進入「肌骨症候群(Osteosarcopenia)」,健康風險更高。
Q7:預防肌少症需要補充營養品嗎?
A: 若飲食中蛋白質、維生素 D 攝取不足,可以適當補充,但重點仍是搭配運動。
建議優先從天然食物攝取,例如魚肉蛋豆,再依身體狀況選擇營養補充品(可諮詢醫師或藥師)。
Q8:我應該從幾歲開始預防肌少症?
A: 理論上越早越好!
從 30 歲開始,人體肌肉量每 10 年約會流失 3~8%。等到出現症狀再補救,成本會更高、效果也較差。
建議從中年(約 35~40 歲)就養成運動與飲食習慣,提早預防。
結論:營養+運動=延緩老化的最佳策略
預防肌少症不能只靠補營養,更需要透過運動刺激。
從現在開始:
- 每天動一動、吃對蛋白質
- 建立肌肉保護力,遠離跌倒與失能風險
〈 延伸閱讀 :硬骨強壯、軟骨靈活,讓你動得順、站得穩! 〉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