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壓力真的會傷胃嗎?】壓力與消化不良、胃潰瘍、胃食道逆流、腸躁症的關聯

壓力與消化不良、胃潰瘍、胃食道逆流、腸躁症的關聯

你是否曾經在壓力大時,覺得「胃不舒服、吃不下、腸胃翻攪」?

其實,這不是你的錯覺!醫學研究證實,壓力不僅會影響情緒,也會透過菌腸腦軸Microbiota-gut-brain axis改變腸道菌叢,進一步影響自律神經,讓腸胃功能失衡,導致各種消化疾病。

今天就來聊聊,壓力是怎麼影響消化系統,以及它和消化不良、胃潰瘍、胃食道逆流、腸躁症之間的密切關聯。

 

菌腸腦軸:壓力如何影響腸胃?

菌腸腦軸是 大腦-自律神經-腸道菌叢 之間的雙向溝通網路:

 

壓力作用於大腦
當人承受壓力,大腦會透過下視丘-腦下垂體-腎上腺軸(HPA axis)釋放皮質醇、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。

(1.)影響自律神經
壓力會讓交感神經亢進、副交感神經抑制,造成胃腸蠕動變慢或不規律

 

(2.)破壞腸道菌叢平衡
研究發現,長期壓力會降低益生菌(如雙歧桿菌、乳酸桿菌)數量,增加致病菌比例。菌叢失衡會使腸道黏膜屏障受損,進一步加重腸胃不適。

 

👉 簡單來說:壓力→ 改變菌叢→ 影響自律神經→ 消化功能失調

 

壓力與四大常見消化疾病

1.消化不良(Dyspepsia)

壓力大時,有些人會覺得「一吃就脹」、「胃口變差」。這就是所謂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。它和壓力、焦慮密切相關,腸胃蠕動被打亂,加上腸道菌叢失衡,讓人更容易不舒服

 

👉 菌腸腦軸角色:腸道菌叢失衡,會加重腸胃對氣體與食物的敏感度。

 

2.胃潰瘍(Gastric ulcer)

胃潰瘍主要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止痛藥使用有關,但壓力會:

  • 增加胃酸分泌
  • 減少黏液與保護因子
  • 抑制潰瘍癒合

長期壓力下,胃黏膜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,潰瘍更容易反覆發作。

 

👉 菌腸腦軸角色:益生菌減少,導致免疫力下降,增加幽門桿菌繁殖機會。

 

3. 胃食道逆流(GERD)

壓力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張力,使胃酸更容易逆流到食道;同時,焦慮或失眠也會讓灼熱感、胸口不適更加明顯。

 

👉 菌腸腦軸角色:菌叢失衡影響腸胃蠕動,導致胃排空延遲,增加逆流風險。

 

4.腸躁症(IBS,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)

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,常見症狀包括 腹痛、腹瀉、便秘交替、腹脹,與心理壓力高度相關。研究指出:

  • 壓力會增加腸道對痛覺的敏感度(內臟高敏感性)
  • 腸道菌叢失衡會加劇發炎與腸蠕動異常
  • 心理狀態(焦慮、憂鬱)與症狀嚴重度成正比

 

👉 菌腸腦軸角色:菌叢失衡→發炎物質增加→刺激腸神經→症狀惡化。

 

〈延伸閱讀:搞懂胃食道逆流!推薦五種保健食品與日常小技巧,改善並降低胃酸逆流

如何減少壓力對腸胃的傷害?

1.壓力調適

  • 運動:快走、瑜伽、深呼吸
  • 正念冥想、漸進式肌肉放鬆
  • 保持規律作息、避免熬夜

 

2.飲食與益生菌

  • 補充發酵食物(優格、味噌、納豆)或益生菌保健品
  • 減少高油、高糖、過度精緻飲食
  • 少量多餐,避免暴飲暴食
  • 用餐時避免一邊喝湯/飲料,一邊進食

 

3.生活習慣

  • 晚餐避免過飽,睡前3小時不進食
  • 若有胃食道逆流,睡眠時可墊高枕頭
  • 腸躁症患者避免過多咖啡因與刺激性食物

 

〈 延伸閱讀 : 益生菌不只顧腸胃?腦腸軸揭露情緒、睡眠、認知的真實關聯

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常見慢性病藥物

1.止痛藥(NSAIDs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)

常見藥物:Aspirin(阿斯匹靈)、Ibuprofen(布洛芬)、Naproxen(萘普生)、Diclofenac(雙氯芬酸)

副作用:傷害胃黏膜,導致胃痛、胃潰瘍、胃出血

原因:抑制前列腺素生成,讓保護胃壁的黏液分泌減少

 

👉 很多心血管病人長期吃小劑量阿斯匹靈,也容易出現消化道副作用。

 

 

2. 降血壓藥

  • 鈣離子阻斷劑(CCB,如 Amlodipine、Nifedipine)

可能造成便秘(因腸道蠕動減緩)

 

  • β-阻斷劑(如 Propranolol、Metoprolol)

偶爾引起噁心、腹瀉

 

  • 利尿劑(如 Hydrochlorothiazide、Furosemide)

容易造成電解質失衡,引起噁心、食慾不振

 

3.降血糖藥(糖尿病用藥)

  • Metformin(雙胍類,二甲雙胍)常見腸胃副作用:腹瀉、腹脹、噁心、食慾下降

 

  • GLP-1 受體促效劑(如 Semaglutide、Liraglutide)會延緩胃排空,常見副作用是噁心、嘔吐、便秘

 

  • α-葡萄糖苷酶抑制劑(如 Acarbose、Miglitol)容易造成放屁、腹脹

 

4.降血脂藥

  • Statins(如 AtorvastatinRosuvastatin可能引起腹瀉、消化不良、輕微胃痛

  • Fibrates(如 GemfibrozilFenofibrate有時會造成噁心、腹部不適

 

5.骨質疏鬆藥

  • 雙磷酸鹽類(如 Alendronate、Risedronate)可能造成食道刺激、胃食道逆流、胃痛

 

👉 建議一定要搭配一大杯水,且吞藥後保持直立 30 分鐘以上。

 

6.抗憂鬱藥、抗焦慮藥

  • SSRI(如 Fluoxetine、Sertraline、Escitalopram)

常見副作用:腹瀉、噁心、食慾改變

 

  • TCA 三環抗憂鬱劑(如 Amitriptyline)

可能造成便秘、口乾

 

7.其他藥物

  • 鐵劑(治療缺鐵性貧血)

常造成便秘、腹脹、噁心、黑便

 

  • 類固醇(如 Prednisolone)

長期使用會增加胃潰瘍、胃出血風險,特別是與 NSAIDs 合用時

 

並非所有人都會出現這些副作用,但若長期有腸胃不適,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物或合併保護胃部的用藥(如PPI、胃黏膜保護劑)

避免自行停藥,以免影響慢性病控制。

〈 延伸閱讀 : 益生菌功效全解析|從挑選技巧到適用族群,營養師一次解答 

結語

壓力並不會單獨「製造」胃病,但它會透過菌腸腦軸改變腸道菌叢,影響自律神經,進而加重消化不良、胃潰瘍、胃食道逆流與腸躁症等疾病。

換句話說,想要腸胃健康,除了飲食與藥物控制,學會管理壓力、調整菌叢生態是真正的核心。

官方line好友

作者營養師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