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氣重、變天就關節痛?常見原因、注意事項與居家保養一次看懂

濕氣重、變天就關節痛?常見原因、注意事項與居家保養一次看懂

天氣一變冷或變濕,人就覺得「膝蓋卡卡、手指緊緊、肩頸痠痛」?

其實這不只是老化,而是關節、肌肉、血液循環和氣壓變化共同造成的關節痛

了解濕冷天氣如何影響身體,就能更準確找到改善方式,減少關節不適反覆發作。

 

為什麼天氣冷或潮濕容易關節痛?(5 大原因)

1. 肌肉僵硬、張力增加

低溫讓肌肉收縮、變得不放鬆,活動度下降;周邊肌肉緊繃時,關節也更容易產生疼痛或卡住的感覺。

2. 血液循環變差

寒冷會造成血管收縮,流向關節的氧氣與養分減少,使關節代謝變慢,更容易不舒服,尤其對膝蓋、手指影響更明顯。

3. 關節滑液變黏、摩擦增加

關節內的「潤滑液」在低溫下變得黏稠,滑動不順,走路或彎曲時更容易感覺痠痛、卡卡的。

4. 舊傷或軟組織對冷更敏感

曾經扭傷、開刀的人,大多會在濕冷時感覺疼痛變明顯,與神經敏感度提升、周邊組織纖維化有關。

5. 氣壓、濕度改變影響關節壓力

當氣壓下降、濕度上升,大氣壓力改變會使關節腔壓力不穩定,刺激神經末梢,引發「變天痛」。

 

濕冷引發的關節痛會造成哪些影響?

1. 活動受限、越不動越痛

疼痛讓人不想動,但活動變少會讓肌肉力量下降,反而讓疼痛更嚴重,形成惡性循環。

2. 生活品質下降

上下樓梯、提東西、蹲下都變得辛苦,連家務、外出、工作都可能受到影響。

3. 情緒與睡眠受影響

慢性疼痛容易造成焦慮、煩躁、睡不好,有些人甚至因長期不適產生無力感。

4. 跌倒風險增加

膝蓋、髖關節疼痛會讓步態不穩,加上冬天衣服厚、天雨路滑,更容易跌倒造成骨折。

5. 骨質流失、肌少症風險升高

長期不動會讓骨質流失加快、肌肉量下降,關節穩定度更差,疼痛惡化。

6. 影響慢性病控制

活動量下降=體重上升=血糖、血壓更難控制,容易連帶影響代謝健康。

 

哪些人更容易在濕冷時出現關節痛?

  • 年長者:軟骨磨損、關節液減少,退化更明顯。
  • 關節舊傷者:扭傷、拉傷、手術過的人更敏感。
  • 體重過重者: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會增加。
  • 有慢性疾病者:如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痛風、骨質疏鬆。
  • 缺乏運動者:肌力不足無法支撐關節。
  • 女性(尤其更年期後):雌激素下降影響軟骨與骨質。

〈 延伸閱讀 :硬骨強壯、軟骨靈活,讓你動得順、站得穩! 〉

如何預防冬天關節痛?6 大實用方法

1. 維持適當體重

減輕膝蓋與髖關節負荷,能顯著改善痠痛發作頻率。

2. 規律運動

  • 低衝擊運動:快走、游泳、騎腳踏車
  • 伸展與肌力訓練:腿後肌、股四頭肌、臀肌
    可提升關節穩定度、降低疼痛。

3. 保持身體溫暖

濕冷天氣務必:

  • 膝蓋、手肘保暖
  • 必要時使用熱敷(一次 15–20 分鐘)

4. 補充關節營養素(諮詢藥師後使用)

  • 維生素D、鈣:支持骨骼
  • 膠原蛋白或蛋白胜肽:支持軟骨
  • Omega-3(魚油/藻油):輔助調節發炎反應

5. 注意姿勢

避免久坐、久站,平時起身多動,減少關節壓力。

6. 定期追蹤檢查

對於有舊傷、退化、骨鬆風險的人,定期追蹤能及早介入治療。

 

冬天居家緩解關節痛的小技巧

  • 熱敷:促進循環、減少僵硬。
  • 溫和伸展:肩頸、手腕、膝蓋早晚各一次。
  • 避免久坐:每 30–45 分鐘起來移動一下。

 

結語:濕冷不舒服不是天注定,關節可以被好好照顧

冬天或潮濕天氣確實會加重關節痠痛,但只要了解成因、做好保暖、強化肌肉與日常保養,多數人都能明顯改善。

若疼痛持續或影響生活,建議到藥局諮詢藥師、或至門診進一步檢查,才能避免退化惡化、保持關節健康。

〈 延伸閱讀 : 鈣片的選擇、怎麼吃、注意事項及不同種類的比較 〉

加入LINE好友

營養師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